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自私?以及這到底是不是壞事

文章探討了人類是否生來自私的哲學問題,並引用了多位哲學家的觀點。效益主義者約翰·彌爾、亞里斯多德和湯瑪斯·霍布斯都提供了不同的見解。心理利己主義認為人類行為基於自我利益,但許多研究顯示人們會為他人付出。康德、盧梭和亞當·斯密則指出,雖然自我愛是基本需求,但人類需要超越自私。艾瑞斯·梅鐸認為,克服自私的關鍵在於培養愛和專注力,幫助我們認識到他人和周圍世界的真實性。

 


結論
自私的本性並非絕對,哲學家們提出了克服自私的各種方法,包括道德義務感、憐憫和愛。梅鐸認為,專注於他人和更廣闊的世界能幫助我們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維。這種轉變不僅是道德上的選擇,更是一種深刻的領悟,促使我們在生活中關注他人的需求與感受。通過意識到他人的存在,我們能夠培養出真正的愛與理解,讓生活更有意義。

 

中文聲音
分享到社群

發佈留言

我的筆記

需要登入會員才能使用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