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臘羅馬時期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描述了一個叫作那西瑟斯的男子對自己的美貌過於著迷,最終溺死在河中。這個神話體現了自戀的核心意思,即為自我陶醉。心理學上將自戀分為浮誇型和脆弱型兩種,還有一種更極端的自戀型人格障礙。自戀者可能表現出自私的行為,導致風險和不道德的決策。自戀似乎在個人主義和自我鼓吹的文化中更為常見,而社交媒體也可能助長了自戀行為。修正自戀行為可能需要心理療法或增強同情心的訓練,但對於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來說,這可能是一個困難的挑戰。
結論:
總結來說,自戀是一種誇大和膨脹的自我形象,有兩種主要形式:浮誇型和脆弱型。自戀可能導致自私行為和對他人的傷害,甚至發展成自戀型人格障礙。基因和家庭環境可能對自戀的形成起作用,而社會文化的價值觀也可能影響自戀的盛行。雖然自戀者可以透過心理療法和同情心訓練來改善自己,但要真正改變自戀行為對那些患有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人來說卻是一個艱鉅的挑戰。自戀者需要努力學會客觀審視自己的行為,並且懂得關愛他人,才能走出自戀的陰影。